阅览室

您的当前位置:心理辅导 > 阅览室>实用心理

强迫症 让生活有点烦

发布时间:2016-12-26文章来源:浏览次数:7608 点赞量:43


  出门了却突然不能确定自家的房门有没有锁好,于是返回一次次地检查;总是把手机拽在手里,生怕漏掉重要的电话和短信;做完一道题怕有疏忽,一次次地重新检查,以致考试根本来不及做完试卷;感觉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病菌,不得不经常洗手,一天洗上三四十次,直到把手指洗得红肿脱皮…… 

  目前,类似这种强迫症的病人正有逐渐增多的趋势?

  一种被称为“强迫症”的心理疾病正困扰着不少都市人,而且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,现代人追求完美、压力过大使得强迫症发病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。

  那么,强迫症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疾病,它真的是现代人的时尚病吗?这种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是什么,有何危害,如何治疗和预防? 

  五花八门的“强迫行为” 

  “强迫症”听上去有些新鲜,但实际上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。强迫症也属于焦虑障碍,主要表现为:自己反复去想或去做自己也觉得没有必要的事情,如果不做,就会出现非常难受、焦虑不安、无法自控的症状。 

  强迫症发病的诱因可能多种多样,发病的症状也各不相同,下面是强迫症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。 

  洗手类:每天洗手三四十次

   小徐是事业单位的一名文员,今年30岁。两年前她偶然从朋友的一次闲聊中,听说不经常洗手极易传染上肝炎。就是从那一天开始,小徐开始爱上了“洗手”。推门后、拿过什么物品后,她都必须去卫生间洗手,一天要洗上三四十次。到后来发展到别人和她握手后也必须立刻去洗手,但是,去洗吧,明显对别人不礼貌,不洗手吧,就会难受得如坐针毡。久而久之,小徐身陷没完没了的自我搏斗,异常痛苦。其实她自己也明知道没必要这样当心,但一次次却“欲罢不能”,最后导致了心理消沉。等她今年3月去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就诊时,医生看到她的手指已被洗得发红、发肿、脱皮,惨不忍睹。 

  不安全类:惧怕所有悬挂物 

  老张是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,今年52岁。从10年前开始,他一直活得“战战兢兢”。原来不知从哪一天开始,他突然担心起所有悬挂的东西:吊扇、雨棚、电灯等等。一开始只是自己不敢从这些悬挂的物品下走过,后来发展到因此而拒绝社交,因为社交公共场所这类悬挂的东西特别多,再后来变本加厉:回到家中,他每天要无数次地拿着工具爬上爬下检验这些悬挂物品的牢固度。一家人10年来被他的这一行为折腾得够呛。到后来,老张自己也变得厌恶自己、讨厌自己,可是又无法改变。 

  反复检查类:无法完成考试的女孩 

  小燕今年才12岁,前不久她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市康乐医院心身科求诊。原来,平时小燕的学习成绩一直优异,是班上的班干部,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。可是今年9月,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她由于粗心答错了3道题,只考到了70多分。也就是从那次考试开始,小燕做功课每做完一道题,都要反反复复地检查、验算。因为这,她每天晚上做作业经常要到深夜十一二点。而逢到考试,因为总是反复检查,她每次都来不及答题。她和父母都为此十分烦恼。

   “强迫症”是现代时尚病? 

  根据专家对100多起强迫症病例的分析表明,强迫症患者发病年龄多在12岁至45岁之间,且以高学历和女性患者居多。为什么这些人群易患强迫症?他分析说,强迫症发病也有人格基础,做事追求完美,放不开、总拘泥于细节,内心脆弱、胆小怕事、常焦虑的人易发病,一些机械性、压力大的职业也容易引发从业者出现强迫症状。 

  值得注意的是,个别企事业单位过于严苛的现代工作制度也是人们引起焦虑、引发“强迫症”的原因之一。大林是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,最近也患上了“强迫症”。他认为他的病因在于“单位的考勤制度”。“我们单位出勤考核非常严格,迟到一次要受重惩,我身为管理中层,当然更加不能迟到。”于是,他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定好闹钟的响铃。但定好之后,心里又不放心,常几次、十几次地去查看。为了这,他晚上的睡眠越来越差。有一次因为太过疲乏,最后闹钟响了他竟然都没听见。这下更糟了,他再也无法放心入睡。“几个月下来,我身心疲惫,痛苦不堪,但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” 

  学会“顺其自然”应对“强迫症” 

 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人身上都有一些“强迫行为”。比如,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,孩子在他们的视线之外就会不舒服;希望所有的东西规则有序,看不得一点瑕疵;过于专注于细节;过于关注工作成果;经常期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,而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自己或者他们周围的人患上强迫症。 

   前文提到的12岁的小燕,专家在分析她的病因时就发现,她的父母非常在意她的学习成绩,总是鼓励她得第一名、考100分。小燕听到的常是赞美,很少有挫折感,而一旦有挫折感时,她就难以承受,造成心理紧张。

   那么,如何预防和治疗强迫症呢?专家指出,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,要正确地认识自我、了解自我,要接纳自己、喜欢自己。其次要允许自己留下一些缺憾,要懂得“顺其自然”的道理,要知道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。第三要培养业余爱好,积极参加文体活动,学会快乐生活。第四,要寻找社会支持系统,扩大社交面,增强自信心。如果通过以上方法依旧未得到改善,建议咨询专业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,咨询电话010—6821616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