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问答

您的当前位置:心理辅导 > 咨询问答 > 咨询问答详情

心理咨询误区

作者:admin 浏览次数:2426 点赞量:14


      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,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寻求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,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好办法。几乎每一个人一生中都需要心理咨询,但现实中还有不少人对心理咨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。

 

一、心理咨询就是聊天?

错。虽然大多数心理咨询都是通过语言交流在工作,看上去和聊天很相像,但是内容和形式却千差万别: 

首先,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,还有社会学、哲学、医学等方面知识进行交流,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。在咨询中咨询师不仅要听你说了些什么,还要从你的话里搜寻出支撑你所有问题的情感模式和思维模式,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,帮人解除心理危机,促进人格的发展。

其次,日常生活聊天可天南海北,古往今来,但实际谈到有关自身隐私时就会有所保留。而心理咨询只关注来访者的问题,要求来访者坦诚,不加隐瞒,以便双方建立良好的协调治疗性关系。


二、 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心理咨询?

错。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有所了解,但仍有人认为是“治精神病”的,认为求诊心理咨询就是精神不正常,见不得人。此种看法普遍存在,因为他们把心理问题与重性精神病混为一谈。其实,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对象, 是健康人群,或者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亚健康人群,而不是人们常误会的“病态人群”,病态人群如精神分裂症、躁狂等患者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象。

在美国,30%的人定期进行心理咨询,80%的人不定期地寻求心理咨询,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。寻求心理咨询应该像感冒发烧去看医生那样普通,心理疾病同样需要求助心理专业人士,我们的心灵特别需要呵护。


三、 去做心理咨询觉得不好意思?

      不需要。有些人认为寻求心理咨询是不光彩、不体面的事,常常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咨询室,惟恐被别人发现。其实就如身体不适,我们要休息、锻炼和保健一样,心理不适也同样要休息、锻炼和保健。就心理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,相反,却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生活目标,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完善,生活得更幸福,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否认问题。一些发展性的心理咨询,如自我规划、职场选择、潜力提升等,则更是和“有病,不正常”毫无关系。 


四、心理咨询师无所不能

错。有些来询者将心理咨询师神化,认为心理咨询师是搞心理学的,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询者的心理问题, 否则就是不称职。有些来询者羞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,不愿将自己的心理活动吐露出来,认为心理咨询师能够猜得出。实际上,心理咨询师也是人,只是利用心理学原理,以来访者提供的问题作基础才能对其有所帮助。

还有一些来访者将心理咨询师视为“开锁匠”,期盼其能打开所有的心结,所以常常求诊一两次,没有达到所希望的“豁然开朗”的心境,就大失所望。实际上,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、艰难的改变过程。心理问题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,就像一座冰山,堆积已久,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动机,没有恒久的决心与抗衡,是难以冰消雪融的,所以来访者需有打“持久战”的心理准备。


五、好的心理治疗,看一次就有效?

错。有些来访者以为心理咨询是灵丹妙药,只要一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。其实每一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,是一年二年,甚至十几年沉积而成的,因此不可能一两次咨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。问题形成可能有性格方面的原因,有现实原因,可能涉及方方面面。心理咨询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,一个讨论、分析、操作、反馈、修正、 再实践的过程,一般不能一次解决问题。

一般情况下,开始的时候每周咨询一次,以后可以根据咨询进展调整,情况稳定后可延长为两周一次,或一个月一次,直至结束咨询,具体咨询次数根据不同人不同情况加以确定。 


六、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

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“救世主”,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都丢给咨询师,以为咨询师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,自己无须思考、无须努力、无须承担责任。然而,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、引导、启发、支持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,他们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,更不能替来访者改变或作决定。真正的“救世主”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己的。只有改变自己、战胜自己,最终才能超越自我,达到理想目标。

---------如果您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扰,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!---------

咨询电话:010-68216165

会明心理新浪微博:@会明心理咨询 

会明心理微信公众账号:Huimingcz

   

我要点赞: +1
分享到: